众所周知,海岸聚集数量众多的海水池塘和工厂化养殖项目,伴随着大量的入海排污口会将富营养化水体排入近海海域,会导致局部富营养化形势严峻,对养殖业和居民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入海排污口整治试点地区之一和经略海洋的“先锋队”,如何将优质养殖与排污口整治统筹兼顾?

烟台市以建设“全国入海排污口整治试点地区”为契机,制定出台全国首个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通过聚焦责任主体、管理方式、生态改善,率先搭建起入海排污口“分级分类”精细化管理体系。
从“试点”变“模范” 重点区域整治率达100%
入海排污口一头连着海洋、一头连着陆地污染源,是污染物进入海洋的最后一道“闸口”。以治理为契,烟台下定决心彻底还海域一片“清新”。

“我们将养殖大棚、养殖池塘、进排水沟渠和园区绿化地带等进行有机整合,合并原有的26个分散入海排污口为3个主干排污口。”生态环境部门相关人士表示,打造海水养殖尾水梯度利用和现代生态渔业示范项目,是实现海水养殖污染长效治理和有效监管的最佳途径。
将自身“劣势”转为自身”优势“,这仅仅是烟台身为“实验者”的一次大胆尝试。
作为渤海入海排污口试点地区,烟台在监测、溯源、整治工作中总结了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先后试点实验出“循环水+设备”现代渔业养殖用水全循环模式、陆源、水源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模式、“四池两坝”300m3/h尾水处理模式……
目前,全市已整治完成入海排污口5234个,入海排污口标志牌设置834个,标志设置率和工业生产废水排污口整治率均达100%。
陆海统筹治理 创建国家美丽海湾的“新样板”
入海口排污治理,因为多种原因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是整治的重点。对此,烟台按照“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原则”,明确三类备案要求: 
——有审批或备案手续的入海排污口,由备案机关自动备案;
——无审批或备案手续,但有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等手续的,由责任主体向备案机关提交备案文件后,备案机关予以备案;
——无合法审批、备案及其他手续的,要求县级或乡镇级人民政府整治验收后,由备案机关备案。
明确的备案要求跃然纸上,防患于未然同样不可或缺。污染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闸口”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渤海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陆海统筹,才是关键,湖海相连,烟台入海排污整治的逻辑不只局限于湖海间。
烟台通过创新“一平台、一网格、一客户端”全覆盖监管模式,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监管“线上+线下”闭环管理。
——建一个智慧化监管平台。实现入海排污口整改、验收、销号信息化管理,形成“一户一档”,实现海洋监督管理“一体化”统筹。
——引入一套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市、区(县)、镇街(乡)、村居四级海洋生态环境网格监管体系,明确各责任部门职责,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监管全覆盖。
——开发使用“湾长制APP”。对开展巡湾过程中发现的入海排污口、沿岸垃圾等问题,现场拍照并通过湾长制APP移交责任部门进行整改,实现闭环管理。
下步,烟台片区将全方位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美丽海湾“新样板”,从“试点”变“模范”,为持续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多“烟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