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荣海洋=(科学认知+技术革命+科学治理+蓝色金融)×共同设计2
戴民汉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海洋学家、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
翟永平 腾讯战略发展部高级顾问
牛福莲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基于海洋的
碳中和解决方案意义重大

科学治理并实现蓝碳和
海洋可持续发展颇具挑战
T:您怎么看待海洋碳汇、蓝碳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当前在发展海洋碳汇、蓝碳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戴民汉:我国的“双碳”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蓝碳在内的海洋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及其战略路径决策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我们对海洋碳汇仍存在相当大的科学认知缺失,也存在若干误区:一是人们往往只关注其直接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作为其碳汇功能,而忽视了我国近海系统处于陆—海—洋—气相互作用高度活跃的地带,承载了陆地和大洋侧向输入的物质(包括碳),间接贡献了陆地和大洋碳汇;二是海洋捕获的二氧化碳并非永久封存,如果海洋碳汇得不到固持,在一定的时间尺度下,海洋甚至可能将碳重新释放回到大气圈,这将严重威胁碳减排效应;第三,从国家及区域角度而言,摸清家底,厘清海洋碳源汇清单及其动态变化是规划碳中和战略路径中的必要条件。对海洋碳汇和蓝碳的科学认知缺失可能会加大我国近海海洋碳源汇清单的估算难度。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碳汇是海洋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生态服务功能。实施基于蓝碳生态系统方案,服务“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全面评估方案背后的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对滨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其它陆地、海洋系统的协同作用、以及对海洋自然碳汇的影响。例如,红树林具有非常强的固碳能力,是森林的40多倍,同时兼具防风消浪、促淤保滩、护岸固堤等功能,但在推广开发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也经历过值得引以为戒的教训。台湾岛西北部香山湿地自1997年大面种植红树林后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包括侵占光滩所致的底栖生物和鸟类栖息地丧失、沉积物堆积加剧了洪水泛滥的风险等。随后在2015年香山湿地启动了红树林清除项目。因此,在实施基于自然蓝碳的“双碳”服务方案前,需对其进行遵循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综合评估和管理。
早期的经济发展过程曾导致海岸带栖息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此也削弱了我国部分自然蓝碳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维持和增强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发展蓝色经济,是一个重大机遇。
T:中央提出各地应因地制宜来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作为拥有全国最长海岸线的粤港澳大湾区,在蓝碳发展方面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戴民汉: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蓝碳资源,发展滨海蓝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统计,粤港澳大湾区的滨海湿地面积超过3200平方公里,占全国滨海湿地面积的5.5%,其中红树林生态系统面积占全国现有红树林的10%。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地质条件使其具有十分可观的碳封存潜力。大湾区毗邻的南海北部四大近海沉积盆地的潜在碳封存空间估计在4千亿吨,超过大湾区年碳排放总量的1000倍。目前,大湾区及其附近海域已相继开发了多个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其中中国海洋石油在珠江口盆地的恩平离岸碳封存平台,设计碳封存能力为每年30万吨,已走在国际前列。
粤港澳大湾区的部分滨海湿地通过建立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被保护起来,包括位于深圳的福田红树林、香港米埔湿地、珠海淇澳岛、惠东红树林等。其中福田红树林是我国唯一一个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立不仅保证滨海湿地发挥其固碳增汇、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还能作为旅游、教育和科普的基地,提升公众对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2021年深圳红树林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功范例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人均GDP最高、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可充分利用其在科技创新和沿海地域的优势,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借助社会、经济力量进行生态系统修复,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提升;同时,可充分发挥广州和深圳两个碳排放权交易所的作用,引入“蓝碳”资源等多种交易产品,构建并完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政策和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机制,推动技术应用和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以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碳中和”目标。
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当前大湾区经济发展趋势强劲、能源消费基数高,特别是广东省的碳排放量依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像江门、惠州等地区单位GDP碳排放量比我国平均水平高30—50%。另外,人口增多与经济发展同时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比如生存空间的挤占所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生活垃圾的填埋和城市污水的排放以及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等。1990至2015年期间,大湾区建设用地面积翻了近一倍,大量占用湿地资源,同时,城市污水甚至直接排入城市边缘的湿地中,导致湿地环境恶化、面积进一步减少。尽管近年来大湾区已启动和持续开展修复项目和建设湿地公园,但滨海湿地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
如何提高对海洋碳汇的科学认知,创新应用技术用于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强化基于生态系统的科学治理方式,充分发挥金融杠杆手段,并有机统筹上述方面来实现蓝碳发展和海洋可持续繁荣,仍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
探索数字技术对
海洋科技与蓝碳发展的赋能
T:数字技术在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数字技术在海洋科技和蓝碳发展领域有哪些应用?未来数字技术还可能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戴民汉: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海洋是人海融合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但海洋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之大、之深,已不是简单的开发强度问题,而是经济社会系统发展模式的问题。在此当下,人类若乘势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数字海洋模型,以夯实科学认知、创新应用技术、强化科学治理、发挥金融杠杆为手段,通过全球跨界的共同设计及有效协同,可实现未来海洋的可持续繁荣。可持续海洋繁荣的解决方案可表达为一个公式,即:
繁荣海洋=(科学认知+技术革命+科学治理+蓝色金融)×共同设计2
进一步夯实海洋科学认知,数字技术十分关键。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数值模拟等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海洋观测数据呈指数方式增长,数字技术在海洋经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充分利用海洋多源数据同化技术,将卫星遥感、现场观测等数据与海洋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生成再分析数据产品,是海洋数值模拟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孪生海洋(Digital Twin of the Ocean,DTO)由此应运而生。
数字孪生海洋简单来说就是基于数字海洋并利用高性能计算将各种模型和海量数据进行迭代优化,提供海洋当前状态准确且全面的描述,并帮助探索、发现并可视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海洋状况。
可以预见,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数字孪生海洋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联合国“海洋十年”(Decade of the Ocean)计划将创建海洋的综合数字化孪生体列为十大挑战之一。2020年,欧盟和联合国启动了数字孪生海洋项目,助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我国科学家也在着力推动数字孪生海洋技术。
数字孪生海洋作为第四次技术革命的突破性成果,亦可助力于海洋碳汇及蓝碳的监测核查、预测评估和管理决策,以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将数字孪生海洋应用于碳足迹检测、碳汇测算与评估,可提升碳源汇观测的时空分辨率;并融合多源海洋大数据,可构建海洋全域蓝碳虚拟感知网,提升蓝碳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水平,实现“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的数字化智能观测和评估体系,降低碳清单核算的不确定性。
在提升自然和人为碳源汇准确监测的基础上,数字孪生海洋技术可进一步模拟和评估不同情境下海洋碳汇及蓝碳对未来气候的影响,甄别其影响因素并预测走向,为海洋二氧化碳脱碳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案优化及数值预演。从国家战略和管理决策角度,数字孪生海洋有助于构架我国自主的碳中和数值模拟系统,构建海洋蓝碳及负排放决策支持体系,以便及时动态调整和优化碳中和路径。
来源:海洋知圈 微信公众号